恩施支队政委杨宏国新闻作品《父亲的日子》荣获“湖北新闻奖”三等奖
时间:2018-05-31来源:恩施支队作者: 张振点击: 次
日前,在第三十五届(2017年度)湖北新闻奖评选活动中,由恩施支队党委书记、政治委员杨宏国撰写,2017年9月4日刊发在《恩施晚报》的《父亲的日子》荣获报纸副刊作品类三等奖。
据悉,“湖北新闻奖”为我省的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,每年评选一次。本届新闻奖评选共评出湖北新闻奖491件,其中一等奖79件,二等奖161件,三等奖251件,好标题30条。此次评选的湖北新闻奖获奖作品总数严格控制,从侧面说明该奖评选越来越重视质量。
《父亲的日子》原文如下:
时间又翻过了一页。
看着父亲日渐苍老,背更佝偻了,耳更背了,交流更难了,心里涌现阵阵酸楚。年轮的沟壑,皓首的沧桑,耄耋人生进行时,在四目对望中体味温暖的清澈。
父亲是一个农民,初小文化,言语不多,老实巴交,卑微如大海里的一滴水,沙漠里的一粒沙,风过无痕,茫茫无迹。极端贫困年代,生养六个儿女,不乏时渴时饥,时疼时痛,时泣时泪,拉扯成人就是无言的赞誉。
父亲离不开土地、离不开背篓,就如鱼儿离不开水、瓜儿离不开秧,把温饱寄予山坡黑土,把希冀寄托背篓打杵,用汗水浇灌,用厚茧护卫。父子连心,随时随地都能感应到他的竭尽全力,只能惊恐地躲在他身后,目不转睛地盯着他,义无反顾地踩过日子里没膝湍急的溪水。
父亲有一句口头禅:灰里要刨出一颗盐黄豆。这是他朴素的生命理想,是对命运自发的抗争,也是在漆黑的夜晚劳作,闪现在他眼前那道似有似无的亮光。缺学费、缺口粮、缺衣穿,是那个时代农村求学道路上的沙子石砺,哥姐在坚守中纷纷选择了放弃,把嬗变盐黄豆的童话故事传递到末梢。
诗人的日子,就是行行浪漫和诗意;歌者的日子,就是声声愉悦和舒适。而父亲的日子,就是憨厚微笑、沉默不语,以及粗粝的背篓系、呛人的土烟味、浓烈的包谷酒。
很长一段时间,背力是父亲生活的全部。15岁那年,他父母先后去世,成了半大不小的孤儿,跟随村里的成年男人,步行上百公里至四川云阳、恩施县城,背食盐、背百货、背农资,用柔弱的身板和稚嫩肩膀,背负起他沉重的人生。披上牛皮坎肩,背上扁背篓,拿上打杵,穿上草鞋,带上干粮,开始了艰辛的生存之旅。反复听他讲过的故事,草鞋穿烂打赤脚,路边和衣而眠,遭遇凶猛野兽,遇到棒老二,这只是一路司空见惯的插曲和奇遇。
直至我记事后,父亲还在给集市和小卖部背百货、背农资,用厚实的汗渍换取稀薄的钞票。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,他给村里小卖部背的饼子和白糖,稍稍错过交货时间,作为村长儿子的售货员蛮横地不许交货,父亲只能悄悄把一背篓珍贵的货物藏在厅屋的角落,生怕有丁点儿闪失。可是,当一股奇异的香味飘进饥肠辘辘的嗅觉,依味索骥,很快发现了新大陆,哥姐没抵挡住诱惑,偷出一筒饼子,每人发一个被瞬间狼吞虎咽掉,余下的分藏在破损的墙洞里,然后若无其事地躲在被子里偷着乐。这是我第一次吃饼子,味道香甜无比,酥味沁脾,回味悠长,这是味蕾最深刻的一次印记,终生难忘,以至于父亲力钱全部冲抵,以及竹鞭子抽在身上撕裂的疼痛都逐渐淡忘逝去。
从小循序渐进的磨砺,煅造了父亲一身真功夫,成为村里肩挑背驮的一把好手,背挑两三百斤不在话下。天不亮,挑满一缸水;早饭前,割山高一捆草;放工前砍一大捆柴,下雨天挖一大树兜;背牛粪播种子,挑稀粪淋青苗;马篓筐背洋芋,花秧筐背包谷。父亲很努力,鸡叫三遍起床,月落柳梢睡觉,忙里忙外,从不停歇。可是,日子却故意跟他作对,无论丰年也罢,灾年亦然,交足公余粮,缴清税和费,口粮总是青黄不接,手头钱物几无盈余。一到年关,他就要走东家借西家;一到开学,他又要乞爹爹求奶奶,仿佛变魔术般,让日子缓慢地流淌。无数个夜晚,当我半夜惊醒,昏暗的煤油灯下,父亲一言不发地坐在火炕边,狠狠地抽着土烟袋,白烟袅袅萦绕、眉头紧蹙,父亲杂味纷呈的日子,随浓浓的土烟味,被深深地吸进肺里,严实地藏在心里。
父亲好酒、嗜酒。当饭都吃不饱的时候,酒就是十恶不赦的奢侈品,只能是逢红白喜事、过年过节解下馋,遇到娘舅、姑爷赌酒时,可以借机开怀畅饮。后来,待到儿女们都成家另坐时,改革春风劲吹时,经济条件好转了些,粮食丰裕多了,包谷酒作为生活的日用消耗物资走进了父亲的生活,一日三餐,饭可以不吃,但酒不可以不喝。吃大碗肉,喝大杯酒,高强度劳动,一如继往,没有停歇,可身体却无大恙。这种生活,应该是父亲理想中的幸福生活,酒里的日子异常芳香。
母亲中风后,父亲不得不离开他挚爱的乡土,告别没日没夜的劳作,迁徙小城专职陪侍相伴半个世纪的老伴。生活习性没变,劳动量骤然减少,父亲很不习惯,意想不到的麻烦也接踵而至,让子女们引以为傲倍棒的身体,也检查出危及健康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来。限酒、限肉,使他情绪很低落。我知道,这不是父亲想要的生活,离开了泥土的气息,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让他失魂落魄。
父亲力气大、气量小,屋里屋外的关系处理得很糟糕,邻里交恶、父子口舌时而有之,虽然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的二元标准来衡量,但从小就无意识地把我培养成纠纷调解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虽然自始至终没称职过。从小感受太多极贫极困、乍暖乍冷的磨砺,每经历一个十字路口就寒噤回放,让自己内心有了千锤百击般的坚劲。
在父亲的日子里,作为子女,有过太多的埋怨、失落和不甘,多么期望自己的父亲光芒四射,望父成龙的虚荣是如此急切。
现在仔细想来,过去的有些想法是多么惭愧和浅薄,以往对父亲的怨绪,其实是那么的奢侈。如水逝去的日子,父亲肩上的重担何止千钧,但他一直微笑面对,没有怨天尤人、轻言放弃,也许,在他的潜意识里中,也没有怨的一丝影子。正是他的这种微笑和坚持,给予我们无限的激励,让我们拥有了一生最宝贵的财富。
父亲的日子,卑微、普通,几乎没有悸动心弦的情节和波澜,但他平实,让我感动。